在現代智慧漁業發展浪潮中,智能水產養殖系統以精密的技術架構,構建起從數據采集到智能調控的完整閉環。該系統以水質監測站作為核心樞紐,如同養殖水域的 “智慧大腦”,統籌協調著整個監測與控制系統的運行。
系統的感知層由部署在養殖水域的各類高精度水質傳感器組成,這些傳感器如同敏銳的 “神經末梢”,24 小時不間斷地實時采集水體數據。以 PH 傳感器為例,它采用玻璃電極法,能夠精準檢測水體酸堿度,精度可達 ±0.1pH,可實時捕捉因飼料分解、藻類繁殖等因素引起的酸堿度細微變化;氨氮傳感器運用離子選擇電極技術,能快速響應水體中氨氮濃度波動,檢測下限低至 0.01mg/L,及時發現因殘餌堆積、排泄物分解導致的氨氮超標風險;溶解氧傳感器則利用熒光淬滅原理,以 ±0.1mg/L 的檢測精度,實時監測水體溶氧水平,保障水生生物呼吸需求。這些傳感器將水體中的物理、化學信號,如酸堿度、離子濃度、溶氧含量等,轉化為電信號。

信號傳輸環節中,智能網關扮演著 “信息中轉站” 的關鍵角色。它對傳感器輸出的電信號進行濾波、放大等預處理,消除干擾信號,確保數據準確性。隨后,通過 4G 通信網絡,以 RJ45 網口或 GPRS 無線方式,將數據高速穩定地傳輸至環境監控云平臺。在網絡覆蓋不佳的偏遠養殖區域,系統還支持短信備份傳輸,保障數據不丟失。例如,某沿海蝦類養殖場在臺風天氣導致網絡中斷時,系統自動切換至短信傳輸模式,將關鍵水質數據及時發送至養殖戶手機,避免因數據缺失造成損失。
環境監控云平臺作為系統的 “智慧中樞”,依托強大的云計算與大數據分析能力,對接收的數據進行深度處理。平臺內置專業的水質分析模型,結合養殖品種特性、季節變化、天氣情況等因素,建立動態的水質評估體系。當監測數據觸發預設的養殖條件和閾值時,平臺會立即生成控制指令。比如,當平臺分析發現凌晨 3 點水體溶解氧濃度降至 3mg/L(低于魚類正常生存所需的 4mg/L 閾值),且結合歷史數據預測該趨勢將持續惡化時,會迅速向網絡繼電器發送指令。

網絡繼電器作為指令執行的 “最后一公里”,接收到云平臺指令后,通過 2 路繼電器輸出模塊,以干接點的形式控制投餌機、增氧泵等設備的電路通斷。以增氧泵控制為例,繼電器輸出模塊在接收到啟動指令后,立即閉合電路,使增氧泵開始工作,向水體中注入大量氧氣,快速提升溶解氧濃度;當溶解氧濃度回升至安全閾值后,繼電器斷開電路,增氧泵停止運行。同時,4 路開關量信號輸入模塊實時監測設備運行狀態,將增氧泵的啟停信息反饋至云平臺,形成完整的控制閉環。
通過這樣環環相扣的運作流程,智能水產養殖系統實現了水質監測與設備控制的高度聯動,不僅能夠實時保障養殖環境穩定,還能通過對歷史數據的持續分析,不斷優化養殖策略,例如根據不同生長階段的魚類對水質的需求,動態調整投餌量和換水頻率,最終實現水產養殖生產的精細化、智能化管理,大幅提高養殖效益與資源利用率。